论kariz及维吾尔人的坎儿井文化
力提甫·托乎提
(Litip Tohti)
(中央民族大学维哈柯语系, 北京 100081)
[提要] 坎儿井作为维吾尔族人民古老的灌溉系统, 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来历有不同看法. 本文通过对kariz一词的词源分析, 说明坎儿井是由当地人民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的.
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作为当地维吾尔人民古老的灌溉系统, 无数的坎儿井竖井在各个自然村的周围向高处星罗棋布地延伸. 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当地绿洲文化的重要特征. 有关坎儿井的来历, 学者们至今提出了三种不同看法: 1. 约2500年前古波斯人发明的坎儿井技术传播到吐鲁番盆地; 2. 汉朝时期的内地井渠模式传播到吐鲁番盆地; 3. 由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 本文围绕kariz一词的词源分析, 论证前两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只有第三种看法才能成立.
A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根据波斯语中kareez一词的存在, 认为坎儿井文化来自古伊朗文化. 如冯·加班女士在其《高昌回鹊王朝的生活》(1989)一书中, 引用H. H. V Shwentz的著作, 得出“kareez一词来自波斯语, 表示‘底下灌溉渠道’的同音词”的结论. 同样的观点还见于黄盛章先生的《新疆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1993).
学者们通过考证吐鲁番盆地喀喇和卓周围被掩埋多年而解放后重新发现的10多条老坎儿井的年代, 推测吐鲁番盆地坎儿井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新近在托克逊县西北的kökjay (阔克嘉)乡新发现的岩石画中刻出的明晰可见的坎儿井图案, 把这一推测至少提前了2000年. 据刊布者的考证, 这些岩石画有4000~6000年的历史(参见《吐鲁番学研究》2001, 年第2期, 封三). 这些事实推翻了坎儿井文化2500年前从波斯人那里传到了吐鲁番的假说.
王鹤亭先生在他的《新疆的坎儿井研究》一文中指出, 波斯人的坎儿井在形状和功能上不同于新疆的坎儿井. 这一点也证明吐鲁番的坎儿井与波斯人的坎儿井有不同的来源. 至于kariz一词的词源, 笔者相信它是从共同阿尔泰语动词 kar- “挖”演变而来的(本文第三部分将详细讨论这一问题). 波斯语里确实有表示坎儿井的词. 如在叶奕良等主编的《波斯语汉语词典》. 1981, 第1833页)里有kareez“坎儿井”一词, 由它构成词还有 kareez kan“挖坎儿井的人”和kareez koni“挖坎儿井”等词语. 另一个词是 qanat “坎儿井”(同上, 第1804页), 其复数形式为qenawat. 由qanat构成的词有 mahi qanat “鲤鱼”.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如果一种语言里有两个表示同一个意义的同义词, 其中之一往往有可能来自外来语. 波斯语的 qanat 和 kaxeez 两个词的同时存在也提示了这种可能性. 据王鹤亭先生的解释, 伊朗最早的坎儿井叫 mardarcha, 现在一般都叫 qanat (同上, 第14页). 这一点可以证明波斯语的 kareez 是外来词, 更确切地讲, 是突厥语借词. 因为借词是双向性的, 当维吾尔语等突厥语言从波斯语中吸收大量借词的时候, 波斯语也会吸收突厥语借词. 这一点可以从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在历史上曾有过的长期接触中得到解释. 如一直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古粟特人与古突厥人之间早已开始的接触始终没间断过. 当然, 今天作为他们后裔的新形成的各民族及其新的接触方式在相互借词方面可能也有新的特点. 不管怎么样, 我们相信维吾尔语的kariz一词来自共同阿尔泰语动词 kar- “挖”, . 因为在维吾尔语或整个阿尔泰语系语言类似由动词派生的名词占相当大的比例, 尤其是像kar-iz一样表示动作结果意义的名词占多数. 然而, 据J.哈尔马塔(20(?2 } 272页)的研究, 原始伊朗语在公元前2600~2300年就有 kar- “挖掘, 犁地”一词, 该词后来为芬兰一乌戈尔语所借入. 但是, 我们无法得知波斯语的kareez到底由什么词根派生的. 我们从《波斯语汉语词典》<1836页)中查到作为动词kashtan的词根的kar, 但它表示的是“种, 种植”等意义, 与“挖”或“坎儿井”的意义相差很远. 波斯语里还有一个已借入维吾尔语的kar, 其意义为“作用, 有关系”, 与坎儿井的意义更没有关系. 假如kareez确属波斯语词, 那它也只能是偶然的巧合. 因为它不但与维吾尔语的kariz在词源上没有共同之处, 而且它所指的坎儿井与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在发明年代, 形状, 功能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出入. 因此, kariz文化来自波斯人的假设不能成立.
B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根据汉文史料中记录的“坎井”, “卡井”, “坎儿井”等词的存在,试图证明坎儿井是中国内地的发明,即认为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汉武帝时期出现,后来传到了吐鲁番盆地. 作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举例申北人先生的《吐鲁番ABC》(1993)一文中的论述. 他先解释坎儿井在伊朗叫做qanat,在伊拉克叫做madazcha,维吾尔语里叫做kariz,这三个词在语音上有明显的不同. 然后他把汉语的“坎儿井”放到主要位置来进行比较,通过引用汉文史料中的凡个有关坎儿井的词之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 它演变的过程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 元)>卡井(清)>坎儿井(现代)”. (同上,第84页)
像第一种观点一样,这种观点首先在年代上经不起考验.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解释:1.作者没有认识到汉语的“坎井”, “卡井”, “坎儿井”等词是来自维吾尔语 kariz 一词的音译. 刘正谈, 高名凯等编著的《汉语外来词词典》第175页中有“坎儿井”一词的明确解释: “维吾尔等族人民利用山上的雪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挖成一连串的井,并把底挖通,连成地下暗沟. 源自维吾尔语 kariz. 这就是说,汉语的“坎井”, “卡井”, “坎儿井”等词是在与维吾尔语kariz对应的“卡”, “坎儿”等语音之后再加表示意义的“井”而形成的半音半义混合词. 钟兴麒先生(1993,第91页) 试图把 kariz 从语义上与汉语的“洞子井”联系起来的努力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解释. 持第二种观点者为数不少,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2:从内地的井渠与新疆地区坎儿井的形状, 目的, 作用等看,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我们引用黄盛章先生结论性的一段话就足以说明问题:“汉代关中井渠据郑国渠渠首发现的遗迹,目的是为防渠口水冲易崩,从地下开渠,需要开凿直井以便取土, 通风. 目的, 作用与坎儿井不同. 关中井渠没有向外传出的证据,也没有沿用下来,至于汉辛武贤在敦煌表穿卑鞋井以西之渠,乃是为通潜运谷明是明渠,同井渠与坎儿井更风马牛不相及. ” (《吐鲁番坎儿井》,第46页)总之,根·据坎儿井在新疆地区出现的年代, 目的, 作用以及汉语中“坎儿井”一词为借自维吾尔语的半音半义混合词,第二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C
我们都知道, 突厥语言, 蒙古语言, 满一通古斯语言, 朝鲜语以及日语(广义上)都属于阿尔泰语系. 属于这些语言的同源成分叫做共同阿尔泰语成分. 分析 kariz 一词的来源, 我们得知它是由共同阿尔泰语动词 kar2-“挖, 挖掘”缀加古复数或双数词缀-z而形成的. 如中期蒙古语的qar-u“挖, 抓”, 喀尔喀蒙古语的 xar-(同), 满语的 qarqa“抓, 用弓拉琴”, 朝鲜语的 kal-“挖”, karai < kar-gai“铁锹”, 古突厥语和维吾尔语的 qaz-< k扩一“挖”, 楚瓦什语的 kar-~qar-~xir- (同)等都源自共同阿尔泰语的 kar2- (参见兰司铁, 1957, 第46页; 鲍培1981, 第29页). 那么, 为什么说 kariz 一词来自共同阿尔泰语动词 kar2- ?
首先, 我们肯定 kariz“坎儿井”一词的构成建立在 kar2一这一动词所具有的“挖, 挖掘”的语义基础之上. -z 成分在古代突厥语时期也是较能产生的词缀, 表示双数或复数意义. 如表示双数意义的词有 mongüz“(牛, 羊等的)角”, mängiz“面颊”, tiz“膝盖”, eghiz < aghiz, köz “眼睛”< kör-“看见”等. 表示复数意义的词有biz“我们”< bi (n)“我”, siz“你们”< si(n)“你”, yultuz“星星”< yiltira- ~ yaltira- “发光”等. 那么, 为什么在 kariz 末尾出现了表示复数的 -z 呢?如果我们知道新疆 kariz "坎儿井”的挖掘方式, 这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 即 kariz 是许多竖井的集合名称.
至于共同阿尔泰语动词 kar2- 演变为多数突厥语言的qaz-的问题, 阿尔泰学家也已做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里可以用大家公认的两条语音对应规律来解释, 其一是阿尔泰语鳄音k的演变规律, 该音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分化, 即在前列元音 ä, ö, ü, i 之前保持不变, 但在后列元音 a, o, u, ï 之前受到这些音的同化作用, 发音部位向舌根靠拢, 分化出了q, x 等舌根音. 应该指出 q, x 等音作为k的变体在口语里可能早已出现, 但它在文字上的表达是后来的事. 其二是共同阿尔泰语中两个 r, 即 r1 和 r2 的存在. 阿尔泰学家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 共同阿尔泰语时期曾有过 r1, 和 r2, 在演变过程中 r1 在各语族中保持不变, 而 r2 产在多数突厥语言中演变成了z. 这是非常有规律的变化. 因此, 兰司铁和鲍培根据突厥语言中 qaz- 与其他语言中的 kar-~-qar- 对应的现象, 把共同阿尔泰语形式构拟为 kar2-_(兰司铁, 鲍培, 同上). 我们可以举几个有关k在后列元音之前变为 q 和 rz 变为 z 的例子. 如前者的例子有维吾尔语的 qattiq“硬”< kata ), qut“福气”< kutu, qir “埂”< kïra等. 后者的例子有维吾尔语的iz“足迹”< ir2, säz- “觉察”< ser2-, üz- “切断”< pür2- 等.
既然 kar2- 在维吾尔语里已变成 qaz-, 为什么 kariz 没有随之变为 qaziz 或别的什么形式呢?其实这一问题也不难回答.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语音变化, 并在各不同时期出现的地名, 人名, 或专有名词上都会留下痕迹. kariz 一词也一样, 不管它的原有词根 kar2- 经历了多少变化, 但 kariz 一词一旦形成后, 与它所表达的事物一起保留至今. 这样的例子在其他语言中也非常多. 我们还可以用阿尔泰语言内部的同源词 padaka “脚, 末端”的演变过程在维吾尔语中所留下的痕迹来解释这一问题. 在突厥语中, padaka 根据词首辅音p和词末元音a的脱落规则在鄂尔浑突厥碑铭文献和《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演变为 adak~adaq. 后来又根据词首或元音间d变d的规则, 在《突厥语大词典》等11~12世纪的文献中演变为 adaq. 但到现代维吾尔语时期[th]变成y, 因而 adaq 也随之变成了 ayaq. 绝大多数现代突厥语里ayaq己定型. 然而, 作为历史演变的痕迹, adaq和athaq并没有从维吾尔语中消失. 如在新疆阿图什至今还有一个村名叫做 athaq mähällä “下庄”.
以上, 我们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维吾尔语的 kariz 一词来自共同阿尔泰语动词 kar2- “挖, 挖掘”, 也证明了坎儿井文化是维吾尔人先民的发明.
参考文献
1. 阿布都卡地尔·尤努斯:《论kariz及其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维吾尔文版)1983年第3期.
2. 阿布都西库尔·穆合买提依敏:《论在新疆自然条件下绿洲与戈壁滩的辨证关系》, 《新疆大学学报》(维吾尔文版)1982年第1期.
3. 鲍培:《阿尔泰语言比较语法·语音学》(油印本), 周建奇译, 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 1981年.
4. 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 民族出版社, 1981年.
5. 冯·加班:《高昌回鹊王国的生活》, 邹如山译, 吐鲁番市地方志编辑室出版, 1989年.
6. 胡戟等:《吐鲁番》, 三秦出版社, 1987年.
7. 黄盛璋:《新疆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 载《吐鲁番坎儿井》,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3年.
8. J.哈尔马塔:《印度一伊朗人的出现:印度一伊朗语》, 丹尼等主编, 参见丙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 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2002年, 第266-285页.
9. 林千, 高自厚:《关于回鹊西迁若干问题的辩正》, 《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
10. 刘正埃, 高名凯, 麦永乾, 史有为编:《汉语外来词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年.
11. 申北人:《吐鲁番ABC)>>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3年.
12. 苏日巴达拉哈:《蒙古族族源新考》, 民族出版社, 1986年.
13. 王鹤亭:《新疆的坎儿井研究》, 载《吐鲁番坎儿井》,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3年.
14. 叶奕良, 张鸿年等编:《波斯语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15. 钟兴麒:《吐鲁番坎儿井的源流丛考》, 载《吐鲁番坎儿井》, 新强大学出版社, 1993年.
16. Ramstedt. G.J., Einfiihrung in die Alta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 Lautlehre, Helsinki, 1957.
Abstract
Kareez is a kind of ancient irrigation system of the Uyghur people with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opinions concerning its origin: 1. It is the result of spread of the Kareez technique invented 2500 years ago by Sogdians over the Turpan basin. 2. It is the result of spread of the well model of Han Dynasty invented 2000 years ago over the Turpan basin. 3. It is the invention of the local people invented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By analyzing the etymology of the word Kariz. this article proves and confirms that only the third opinion is reliable.
----- 《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